一把心形鲁班锁,十二个零件、一百多个面,“天衣无缝”地组合在一起,间隙0.005毫米,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,达到了目前数控加工的极限……这只是他无数个高精度加工作品的缩影。
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,拥有三个工种高级技师操作证;24岁,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技师;25岁,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亚军;26岁,成为最年轻的北京市“金牌教练”……成绩的背后,是他对数控技术的不懈追求,对“航天报国”的执着坚守。他就是航天科工二院283厂的高级技工——曹彦生。
2005年,刚毕业的曹彦生满怀梦想和憧憬,来到航天科工二院283厂工作。由于当时厂房环境不够现代化,没有分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施,他一度非常失落。每天,将沉重的导轨抬上龙门铣床,穿着大头皮鞋,来回趟在冷却液中,任务紧张时工作14个小时之后。曹彦生的工作,简单而繁重。
但只要有空闲时间,他就泡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,通读各种关于数控的书籍。进口数控机床的操作说明书和按钮提示都是外文,他就自学多种外文。
有一年夏天,283厂首次将五轴加工技术应用于零部件生产加工,当时厂内精通数控加工的人不多。凭借早期研读的相关知识,曹彦生接下了这项任务。他采用了参数化建模,进行五轴加工程序编制,但由于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极高,可借鉴的经验又少,一道道关键程序的编制让工作进展一度卡壳。
一天凌晨3点,躺在床上的他突然灵光一闪,想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。他兴奋地给同事打了一个电话,得知同事当天倒班作业正在厂里,他便穿上衣服兴冲冲地跑到厂房。经过实际验证,这种方案完全可行,并最终完全解决了零件加工难题,取得了技术新突破。
成功往往来自汗水的累积,艰辛的付出让曹彦生练就了一身不凡的本领。他能够听声音判断切削用量是不是合理,能够看切屑判断刀具寿命,达到“人机合一”。
制造航天产品讲究的是“稳妥可靠,万无一失”。这话里包含两层意思,一是质量过硬,二是技术顶尖。作为航天产品翅膀的雕刻师,曹彦生深知自己的责任所在。
他是技能高手,可以将细长结构件平面度误差做到小于一根头发丝的厚度。他也是一个大师级的数控雕刻师,可以将航天产品翅膀分毫不差的加工出来。
在一个产品加工生产的全部过程中,面对产品对称度的超高精度要求,许多师傅试了一次又一次,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超差。眼看整批次产品存在报废风险,曹彦生主动请缨,从分析超差产生的原因、材料的特点、多轴编程技术等方面入手全力攻关。
为了确保工艺流程万无一失,曹彦生自学了仿真软件,将先进的五轴加工技术和仿真技术结合起来,最终加工出来的“翅膀”对称度达到了要求。
曹彦生还有一项“所见即所得”的技艺。一次,同事为了考验曹彦生的技能水平,半开玩笑地从一堆花生中挑出一颗,让他生产加工一个一模一样的特别的材料工艺品。曹彦生从拿着花生“相面”、建模、编程、仿真到最终加工成型,仅用了2个小时。
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,曹彦生首次将高速加工技术和多轴加工技术相结合。他发明的“高效圆弧面加工法”,被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,为航天企业节省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数千万元;他提出的多项新型加工理念,让蜂窝材料、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加工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,为航天装备新材料选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
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北京队总结表彰会上,曹彦生有了新身份——北京市“金牌教练”。他指导的4名选手,均进入大赛前4名,其中1人获得数控铣工组冠军。另外,他指导的北京市代表队还获得了团体冠军。
“看到自己指导的选手上台领奖,真是比自己得奖还高兴。”在不断寻觅追踪数控加工顶尖技术的同时,曹彦生把自身积累的技能技艺传授给身边的同事,激发并带领一群人钻研数控加工技术。
他所在的“马景来工作室”是航天科工集团众多大师工作室中的标杆,专攻导弹数控加工难题和高端技能人才孵化。受益于工作室的培养,曹彦生成长为核心骨干。而今,这个18人的工作室,已经有7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11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,诞生了5位全国技能大赛冠军。其中,很多是曹彦生的徒弟。
在曹彦生的影响下,他的“90后”弟弟毕业后也选择了投身航天事业,从事数控加工工作,并在2015年一举夺得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组冠军,并刷新了这项奖项冠军的最小年龄纪录。
长着一张娃娃脸,乐观的性格中带有一些羞涩,平日里不善言辞。但只要一谈到“数控”二字便眉飞色舞、滔滔不绝,讲到激动时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。与数控“牵手”十余年,曹彦生成为了人人称道的“数控达人”。
在曹彦生看来,掌握最先进、最前沿的数控技术,并用在航天产品的加工上,是一件很有收获感的事情。
喜欢挑战,不喜欢乏味;敢于面对挑战,善于攻克难题;享受处理问题的过程,遇上问题反而更有斗志,这就是曹彦生。他说,“我会一直和数控走下去,为航天报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”
存量大、增量多、无偿还能力,这几乎是大多数村子面临的普遍问题。有的村白条打了近40年,到底是谁欠下的都无从找起。
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,在中华神盾舰标志性主战雷达——“海之星”雷达的研制上可窥一斑。
©2022 米乐|米乐·M6(China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鲁ICP备17012026号-3 网站地图